首页 > 娱乐百科 > 二泉映月的作者(二泉映影)

二泉映月的作者(二泉映影)

二泉映影

李斯特所作的《二泉映月》是中国音乐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,作为西方古典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的结合,它融汇了两种极具特色的音乐风格,俘获了全球乐迷的心。而这首琴曲背后的作者,生平与创作背景又是怎样的呢?

从书信中窥见李斯特的一生

康定斯基于1958年在列日访问了查理-瓦朗丹的孙女——Sevarine(相信有不少读者都看到过各个国家音乐比赛上小女孩演奏的视频),80年代初年向瓦朗丹的女儿(也是查理-瓦朗丹的女婿的妻子)Bernadette孔丽塔·瓦朗丹借来了李斯特的手稿(印象里是Ave Maria),其间还发现了另外一篇未要求版权的李斯特手稿——《Grand Caprice sur La Clochette》,题目下有作者手写的“交由卢赞因先生出版版税全部归化者所有,1865年9月2日”。Sevarine的母亲(也就是Bernadette的母亲)和父亲是李斯特的学生,李斯特在以一种非常严谨和系统的方式教授这位学生。李斯特虽然鼓励女性音乐家,但艺术上是相当严格的,他会在小提琴、声乐等方面给予学生很多的指导,部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,他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画家,他的学生们不仅要学习音乐,还要学习绘画和雕刻,可以说,李斯特对于音乐和艺术的热爱更是深入到了每个角落。

一个被激发创作热情的旅行故事

1865年夏天,李斯特受邀来到距离德国慕尼黑不远的施柏碧格,施柏碧格是巴伐利亚皇室夏宫,乘着晴好的天气,李斯特来到了水源方面与湖光山色美景漂泊的二泉,这里正是他创作《二泉映月》的灵感源泉。在这里,他无比地感受到了翠色盎然的自然美、湖水闪耀的波光与雅姿高贵的山峰的独特魅力,琐琐碎碎的人们和物件都无法轻易的离去。此时,他大半时间在湖边小径上漫步,心中不停哼唱着神秘的旋律。很快,这些旋律就变成了他的诗篇,拉响了他的创作热情,他开始着手构思这首《二泉映月》。作曲的过程,是李斯特纵情飞跃、一往无前的高峰,也是冥思苦想,撕肝抹肠的尖锐辗转。

“二泉映月”蕴含的内涵

蕴含于音乐之中的内涵并不止于此,它正在向世界各地、向万千乐迷强烈的诉说,它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宝藏,富有浓郁的中国特色,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。两者的融合,是以一种无法捕捉、难以描述的方式,将深远而神秘的东方精神同世界各地的西方艺术作品相融合,创造出了一种互文化的巨大世界。

通过《二泉映月》,我们不难感受到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和李斯特对于音乐的深沉理解。同时,我们也可以看出,在这首曲子里,他未能完全地突破自己的西方音乐壁垒,这使得音乐的内涵并不是完全的东方意义,还是有一定的西方元素。

结语

总之,二泉映影,彰显了李斯特对于音乐的深远理解,它既具有深厚中国文化底蕴,也融入了西方音乐元素,两种音乐风格的融合,使这首曲子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,它不仅象征着古典音乐文化新的突破,更是音乐的一个永恒经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