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雎,字非、号不辱,是唐朝初年辞赋家、史学家、政治家、军事家兼备的杰出人物。其为政以清廉守节闻名,在文化交流上功绩卓著,曾被百济国王封为光国文学博士,开创了东唐与高句丽交往的先河。他的《六国史》更是中国古代史学的珍贵成果之一。本篇教案以唐雎为主题,探讨他的一生传承之道。
一、清廉治国,扶危济困
唐雎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,但他从小便热爱读书,喜爱文史。唐太宗时期,他因为推荐友人李陵等人,为不容忍奸宄当政的王世充所污名,夷家为祸,财产化为乌有。唐雎从此心如止水,放下世俗的一切,专心致志地学习研究史学,为治理国家立下汗马功劳。虽然历任官职,唐雎以清廉而著称,政绩斐然。他在任职沂州刺史时,因闻其有扶贫救灾之心,便曾有市民送鲍鱼作礼,但他谏而不受,更指出:“我担心了解此事的人后会联想到贿赂。” 他是少有的重持节官之一,对人民的帮助与拯救超越了一切。而且唐雎从不利用官位为自己谋求私利,在他们看来世上最重要的是事业和人格,繁华尽掷,天下大利着眼于自己。
二、传承经学,兼善天下
唐雎不仅文学功底高深,更兼恺撒、扁鹊之智,不仅统领兵戎,还曾编注一些兵书,被后人赞誉为“不屑已兵,而爱经纬,章句备至,车走万里”。因此他同时也是一位医学大夫,提出众多养生观,如自养身健法、食疗保健法等。唐雎曾说:“治国之良言,皆先民学举。传教之良法,皆民间诵习。” 这说明唐雎热爱经验积累,支持诸民提升自我,传言经学之美,是传承之基石。他尤其推崇经学,认为这是社会、国家进步的灵魂与枢纽。他开创了一种把学问从显礼西宫上降到普遍百姓,同时又让学生互相授学传授的讲习制度。这种讲席制度顺应时代潮流,使发掘talent更多样化,也让学习成为举国上下的风气。
三、崇尚自由,冷静洞察
唐雎的治世是一以贯之的自由主义,他和当时的其他大臣一样赞成自由,并牢记中外流传的多元文化主张。这也是他成为百济文学博士的理由之一。他始终认为,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合理的自由竞争才能让一个国家能够不断发展、进步。他认为,自由与竞争一道,会产生更丰富的思想独立性,使日新月异之事变得更包容,更成熟。他的这种可持续的社会制度,实质是一种追求全民利益而不是了却个人意图的结果,并且唐雎也认为,理解清楚问题与解问题是不同的,于他而言,首要的是以良心去思考批判,而非人云亦云。
这种多元文化主张也轻易地掀翻了西汉太史公的“统一史观”,打破了一统的体制,让后代更加注重对世界的规律和发展的理解,大大发掘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入前行,也呈现了唐雎不辱使命的精神面容,论成就而言,他更是一位完成使命、传道授业解惑的传奇人物。